六千人遊行撐新聞和言論自由的第二天,立刻再有大集團抽報紙廣告的新聞。《蘋果日報》老總張劍虹,在專欄自爆抽廣告的財團身份,除已知的幾大地產商和嘉里建設外,還包括置地,及匯豐、渣打、東亞等幾大銀行。難為張劍虹還自嘲道:「難怪有人說,看《蘋果》的讀者,會以為香港沒有銀行,亦沒有地產發展商,根本不會覺得香港是金融中心」,因為由中環IFC走到遮打花園,沿途商廈內數一數二的上市公司,都已沒有在《蘋果日報》賣廣告了。
這種說笑,大概亦是苦笑。正如專欄所言,新一波抽廣告「來勢洶洶」,我後來跟張劍虹談過,他證實尚有一間公司也抽了廣告,就是代理名車的仁孚行。置地和仁孚,大股東都是怡和策略控股。要數怡和其他業務,酒店有文華東方和怡東;旗下的牛奶國際才厲害,做超市和零售連鎖的惠康及萬寧,早年已不在《蘋果》賣廣告,但牛奶國際旗下,尚有宜家家居、星巴克等,又是美心食品大股東,快餐店、餐廳、酒樓以至人氣壽司店,通通有份。
再數下去,怎不教人心頭涼了一截?市民讀抽廣告的報道,以為只是讀了幾個名字,但其實幾大財團一如孫悟空變身,能變出數不清多少公司,遍佈各行各業。若要用抽廣告作打壓,這種陰乾的壓力究竟有幾大呢?恐怕足夠令部分財力較薄、或競爭能力較遜的傳媒率先折腰。
新一波抽廣告,都是集中在去年底十一、二月左右發生的。同一時段,幾大中資機構亦抽起在另一份報紙AM730的廣告。多個集團竟然這麼有默契,真的「夾都冇咁橋」,難道心有靈犀一點通?顯然是有人幕後發功,是有系統的部署。然而,若為政治打壓,針對何事呢?
早前有猜測與香港電視風波有關。然港視新聞很快便事過境遷,要出動到幾大集團幫忙小懲大戒兩大報紙,一定是為長期作戰部署。港視風波以外,去年底最大焦點,是11月李飛訪港,12月展開政改諮詢。能有實力動員幾大財團的,一定並非梁振英。是中央為政改戰搶回公眾話語權的第一輪部署嗎?果真如此,隨著佔中形勢緊張,恐怕抽廣告的考驗陸續有來,而且,將有更多媒體受威脅,一點也不出奇。
(本聲音專欄只反映主持人及個別參與人士的個人意見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