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產力局早前成立「出海服務中心」(The Cradle),將聯同中關村京港澳青年創新創業中心、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及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,為出海企業提供一站式支援,助力企業進軍全球市場。
香港優勢:國際化平台與創科支援
美國發動關稅戰有危亦有機。生產力局總裁畢堅文表示,為應對全球貿易變局,企業需分散市場風險,而香港的獨特地位可成為內地企業「走出去」的重要橋樑。
畢堅文指出,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,擁有獨立關稅區,同時是國際金融中心、創科中心及高增值產業鏈服務中心及航運中心,能為內地企業提供國際商業環境及技術落地場景。「國家明確指示香港要深化國際交流合作,我們正利用58年來的生產服務經驗,結合近年的新型工業化及創科支援,幫助企業對接全球市場。」
「出海服務中心」與三間國家級中心合作,包括中關村京港澳青年創新創業中心、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及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,形成「強強聯手」。畢堅文解釋,三方分別在初創培育、京津冀、長三角資源整合及跨境技術應用上具優勢,而生產力局則在國際標準對接、場景落地及市場開拓等方面助力。
四大出海服務 覆蓋全產業鏈
「出海服務中心」主力提供四大出海服務。
一、產品出海:協助產品開發、檢測認證及符合國際標準;
二、技術出海:提供應用研究、技術評估及海外場景驗證;
三、製造出海:推動新型工業化,支持企業在港設立「微型工廠」,以智能製造技術助力出海;
四、管理出海:涵蓋知識產權、網絡安全及香港政府資助計劃申請。
畢堅文強調,要出的海不僅限於東盟或「一帶一路」市場,「美國、歐洲等傳統市場仍重要,但企業需多元佈局,例如中東、非洲及南亞等新興地區亦潛力龐大」。
破解出海難題 港作測試平台
針對內地企業出海挑戰,畢堅文指出,文化差異、市場准入壁壘及法律複雜性是主要障礙。「香港可作為測試平台,幫助企業調整產品以符合目標市場要求。」他舉例,生產力局過往已成功協助80多個東盟項目落地,涵蓋越南、馬來西亞等地。
此外,「出海服務中心」將重點推動人工智能、智慧城市、生命健康及綠色科技等領域的國際合作。畢堅文透露,未來將組織更多海外考察,如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(Hannover Messe)、杜拜GITEX科技展等,「既要發掘商機,也要向世界講好香港的創科故事」。
畢堅文估算,內地現有5200萬家中小企,若吸引1%來港發展,將帶來50多萬家企業機遇。「香港需擴大『朋友圈』,扮演『超級聯繫人』角色,實現『內地培育、香港轉化、服務全球』的目標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