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博覽館下午舉行網上講座,回顧日佔時期香港的民生及報業。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表示,從父母口述得知,港人在日佔時期,面對糧食不足,一斤米需4元港幣,相當於現時的1200港元,婦女擔心被日軍擄走做娼妓,晚上日軍會在街上放狗咬人。鄭寶鴻表示,1937年起日軍侵華,在港英政府的壓力下,香港新聞自由受限,不少報章在報道相關新聞時,「日軍」兩字要以交叉代替,或直接開天窗處理。

港大中文學院哲學博士周家建表示,當年在駐港英軍投降後,加拿大籍等守衛香港的軍人,被送入戰俘營,夏天環境轉差,令他們百病叢生;而日軍在初期管理較為寬鬆,部分華裔義勇軍可獲家屬探訪,部分更成功趁亂逃走。

鄭寶鴻:日佔時期香港報紙數量大減

鄭寶鴻表示,淪陷前香港有10多份報紙,到1942年日軍政府要求下,多份報紙合併或停辦,數量大減至數份,而當時的《星島日報》改名為《香島日報》。另外淪陷期間,日軍政府鼓吹買馬標、賽馬等娛樂,營造歌舞昇平景象。日佔時間香港通脹亦不斷加劇,金價由1942年初約二、三百元軍票一兩;到1945年約18萬元軍票一兩。日軍又將香港很多名勝古跡鏟除,包括原先有數米高的宋皇臺石;日軍又更改香港多條街地名,例如皇后大道改名為「中明治通」,尖沙咀改名為「湊區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