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天氣持續炎熱,截至上周三,天文台錄得22個「熱夜」,是1884年有紀錄以來最多的一個月。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出席本台節目時表示,有劏房戶錄得家中高達43度,其中用鐵皮搭建的「天台屋」最受熱,屋內溫度可能比天文台量得的最高氣溫高出6度,有居民晚上要到公園睡覺,或者睡到半夜、氣溫回落才回家。

施麗珊又指,有板間房居民擔心,天氣熱要洗多幾次澡或開冷氣,會難以負擔水電費。她說,雖然《業主與租客修訂條例》已實施超過半年,但調查顯示90%業主仍違例濫收水電費,例如實際水費是11元,業主就向租戶收取13至15元,部份更會收貴40至50%;不過租客難以取得實質證據,亦擔心向當局舉報會後,業主會加租迫遷,促請政府加強執法。

不少勞動階層人士在高溫下,仍然要繼續在戶外工作,施麗珊建議政府增設「高溫津貼」,資助工友買水和「冰巾」等物資。

林超英:應將中暑納入為工傷

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表示,政府不應太早「閂閘」,應考慮將中暑納入為工傷,否則情況「衰過古代的奴隸」。他認為,當局要設法確保戶外工作者在炎熱天氣下,有充足的休息時間,例如中午最熱的時段不准工作,改為提早開工,或延後下班等。他又建議,戶外工作者要戴闊邊帽及穿鬆身長袖衫,地盤等亦應為工人提供便攜風扇和水機。

林超英說,本港去年錄得61日「熱夜」,除了因為全球暖化,亦與城市化有關。他解釋,大廈石屎外牆在日間吸了太陽的熱力,會在晚間釋放出來,令氣溫越來越高。他又說,市民要接受天氣熱,指出汗不代表骯髒,再次提醒大家減少開冷氣,以免釋放過多二氧化碳,造成惡性循環。

他又指,部份新落成的私人住宅,通風與劏房差不多,如果有巨型落地玻璃,情況就有如地獄般惡劣,熱空氣會容易困在室內,建議政府立法規管新建樓房,必須有良好通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