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再有男童染疫後離世,香港大學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形容,個案令人傷心,指這名男童受感染的情況較嚴重,病毒量高,短時間內引發急性壞死性腦炎,腦水腫情況非常明顯;經長時間急救,包括在深切治療部插喉及使用強心藥,治療效果仍不理想。

葉柏強出席本台節目時表示,現時每日新增約5000人確診,有兩成左右是學童,又指今年已有10名11歲或以下的染疫兒童死亡,每萬名兒童感染新冠,就有機會出現1宗死亡個案。他說,踏入冬季,新冠病毒可能會再活躍,形容現時是高危時間,提醒家長不要誤以為兒童感染風險較低,亦不應視新冠為普通傷風感冒,應盡快安排子女打齊針。他又認為,應維持學生需要打針,才可以參與要除口罩的課外活動,以及師生每日做快速檢測的安排。

本港近日開打復必泰幼兒配方疫苗,葉柏強指,6個月大至4歲嬰幼兒的首針接種率不足20%,重申世界各地已有充分數據證明,幼兒配方復必泰安全有效,能有效減低兒童染疫後患重症或死亡的風險,接種後的副作用與成人相若,預期的免疫反應包括針口痛、較疲倦、間中腹瀉,以及短暫發燒等,呼籲家長毋須擔心。

近日兒童鼻病毒個案增多 籲同步接種流感疫苗

葉柏強表示,隨著學校陸續恢復面授課堂、社交活動漸趨頻繁,近日兒童感染鼻病毒或腸病毒等個案增多,有很多患新冠感染的兒童入院。他指,參考西方國家經驗,新冠、流感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機會同時爆發,增加醫療系統負荷,特別是80歲以上長者或幼童,受感染後風險較高。他鼓勵所有半歲以上的兒童接種流感疫苗,其中0至8歲首次打流感針的話,應該要打兩針,接種間距相隔1個月。

疫情下兒童身心發展失衡 籲關注學童精神壓力

香港兒科醫學會、兒童醫院及小童群益會等,近日對約1900名中小學生進行研究,發現不少青少年在疫情下,身心發展失衡,包括運動時間不足,部分小學生每日只進行10多分鐘中等強度帶氧運動;亦有學生作息時間不定,飲食習慣欠佳,導致營養不平均,增加肥胖風險。

帶領研究的葉柏強表示,學生在疫情下長期間留家抗疫和上網課,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,由以往每日2小時,增加至每日7小時,有機會令兒童近視的情況惡化,甚至造成黃斑病變、視網膜脫落、青光眼和白內障等長遠視力問題。

葉柏強說,兒童缺乏戶外活動,會令身體的維他命D水平大幅下降,可能影響骨骼生長、削弱免疫力,甚至增加他們長大後敏感的風險。他形容,疫情步入穩定階段,開始進入「下半場」,希望「隧道已見曙光」,提醒家長在防疫及完成接種的情況下,盡量安排戶外親子活動。他又指,逐步恢復面授課堂後,學校和家長或會安排子女補習和補課,以追趕學習進度,但要關注學童的精神健康,以免他們壓力太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