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政報告提出以組裝合成法(MIC)興建3萬伙簡約公屋,這項技術是將樓宇組件先在內地工廠完成,再運送到工地裝嵌,可以減少人手,天氣和場地限制,亦無需搭棚,減少高空工作的風險。目前香港已有超過20個用MIC興建的建築項目落成,包括科學園創意斗室、北大嶼山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等。另外有75個興建和計劃中的項目,包括將軍澳中醫醫院、乙明邨松悅樓、以及東京街及福榮街住宅發展項目等。其中東京街及福榮街住宅項目是首幢配置露台的MiC私人住宅。只需4天便可組裝一層單位,22層住宅單位總共只要88天就完成組裝,令工程進度加快兩個月,亦減低嘈音滋擾。建造業議會現在提供三個組裝合成法的相關課程,一年可培訓約300名學員。

工友:MIC地盤工作環境整潔 不擔心被淘汰

在其中一個MIC項目工作的工程監督吳秉民表示,地盤較以往少了很多工序,預製組件抵港之後,工人只需要檢查組件有沒有損壞,再每層裝嵌一起就可以完工,總施工時間較傳統搭建方法快3成。吳秉民認為,MIC工地比傳統地盤更整潔,衛生環境更好,亦減少很多建築廢料。對於MIC技術可以減少工地4成至7成人手,會否擔心被技術取代,吳秉民認為,只要增值自己及願意參加不同課程轉工種,不擔心會被淘汰。

建造業議會:興建公屋可更好發揮MIC技術

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表示,私人樓宇、酒店都能用組裝合成法興建,並非外界印象是簡陋及刻板,希望可展出示範單位,消除市民的刻板印象。他指MIC的成本不低,但如果用來興建公屋、居屋等款色簡單、數量多的項目,可以壓縮成本,更好發展MIC這項技術。

何安誠認為,組裝合成法在香港已經算普及,認為未來建造業不應該走回頭路,接受使用MIC才是未來要走的方向。他表示,香港無地方自己興建組裝合成法的廠房,不過香港有條件發展機電裝備合成法和升降機合成法,透過預製組件,運送至工地後再與其他組件連接。他希望政府可以在北部都會區預留地方興建有關廠房,發展工業4.0,為加快興建房屋起到輔助作用。

記者:郭曉詩